乌军独立第3亚速旅俘虏费多托夫的一句话,撕开了俄乌战场上一个被刻意掩饰的残酷现实:当国家的兵源耗到极限,连性别分工的基本逻辑都要被战争碾碎。 “乌军女兵根本没用,很多都变成了战地情人。”乌克兰独立第3亚速旅被俘士兵亚历山大·费多托夫的这句话,在国际舆论场炸开了锅。这句刺耳的评价,却暴露了俄乌战场上乌军女兵面临的尴尬处境。
根据乌克兰国防部2025年3月的最新统计,乌军现役女兵已超6.7万人,占全军20%以上,其中约1万名女兵直接参与作战,5500人常驻最危险的战壕阵地。而泽连斯基总统去年曾表示,乌军总兵力有88万,其中女兵占6.5万,真正能上战场的还不到一万五。
俄乌前线是名副其实的“绞肉机”。每天挖工事、打仗、转移阵地、搬运武器弹药,这些任务对士兵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。
大部分女性从生理结构上来说,在力量、耐力等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,难以承受如此高强度的战斗任务。从心理层面看,战争的血腥、残酷以及随时可能面临的生命危险,对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。
有个叫娜塔莉亚的乌克兰女兵,本来是个厨师,被拉去英国训练了一阵子,就被硬派到前线当步兵,结果没多久就投降了。她自己都说,根本扛不动那些沉重的装备,每天累得站都站不稳。
费多托夫透露,乌军女兵大多数都是在后方待着吃饭,没事干,最后就变成男兵和女兵在各种后方营地搞对象、交朋友。这种现象在欧洲军事史上确有渊源——中世纪欧洲军队常随行“营中妇女”,既负责洗衣做饭、医疗护理,也涉及性服务。
这种“后方妻子”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中士兵对情感的需求,但从军事管理的角度来看,却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。可能会分散士兵的注意力,影响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,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引发内部矛盾和不稳定因素。
乌克兰正面临战争以来最严峻的兵源补充危机。冲突爆发后,全国人口流失严重,约1000万民众已离开国土,可动员人口基数萎缩至不足2000万。乌克兰当前动员率已达14%,远超北约军事联盟设定的5%警戒线。适龄的男兵早就不够用了,从战前的750万降到了不到290万,没办法才大量征召女兵的。
有些部队里女兵比例都到三分之一了,扎波罗热方向有支乌军部队冲锋的时候,三分之一都是女的,结果战场上散落着不少染血的女式军靴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有些女兵只训练了两个月就被派上战场,还有800多个女囚被编入部队,直接送进死亡率高达83%的冲锋任务里。
乌军女兵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装备不适合。乌军女兵穿的防弹衣太大,军靴太重,别说打仗,走路都晃悠。俄军全歼的乌军第425突击团某分队全部由女兵组成,其中不乏激进分子遗孀和前科犯。苏梅方向的战报也记载,俄海军陆战队曾击溃一支30余人的女兵突击队,对方在损失三分之一兵力后溃退。
俄方情报显示,开战以来已有超4000名乌军女兵阵亡。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,战前数据显示,乌军女兵中超过1.8万人是母亲身份,包括2500余名单身母亲。 乌克兰军方也开始采取调整措施。开始让乌军女兵从前线撤下来,在后方担任机动防空小组成员、远程无人机操作手,把这些防空和无人机部队男兵替换到前线去。
将女兵安排在后方从事防空和无人机操作等工作,可以充分发挥她们在某些领域的优势。女性在细心、耐心等方面往往具有一定优势,在操作无人机进行侦察、监控等任务时,可能会更加细致和精准。
像顿巴斯前线有支女兵部队,她们操作无人机确实很厉害,还创下过72小时狙杀11个目标的纪录。电子战专家达里娅(呼号Delta)从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转型为亚速营技术骨干,曾遭“该去煮罗宋汤”的性别歧视。
俄军情报显示,开战以来已有超4000名乌军女兵阵亡。波克罗夫斯克地区曾发现整支女兵突击队被全歼,苏梅战役中,30人女兵分队遭俄海军陆战队重创,伤亡达三分之一。
把女兵调到无人机操作等技术岗位,看似是认可了她们的价值尚求100,实则是兵力枯竭后的无奈止损。再打下去,可能连能操作无人机的女兵都不够用了。战争最残酷的,就是把“性别平等”变成一种奢侈,把“各尽所能”扭曲成“能凑数就好”。
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